互联网的第三次高潮
互联网的第三次高潮
阿里巴巴的成功上市宣告了一年来的第三次互联网公司上市热潮,也告诉我们: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终究要与代表了真实需求的传统行业结合。11月6日,成立八年的阿里巴巴在香港挂牌上市。他以1600亿美元创下香港股市有史以来冻结资金最高纪录,以17亿美元创下国内互联网公司融资之最,并创下国内最大市值互联网公司等多项记录。
这一事件还标志了互联网第三次上市高峰的到来。从06年12月15日起,国内最大行业B2B运营商网盛科技在深圳A股首发上市重燃互联网公司上市热潮起,到今年7月27日,完美时空正式登陆纳斯达克;10月9日,国内最老牌的软件企业金山在香港联交所挂牌;11月1日,史玉柱旗下的网游企业巨人网络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11月2日,运营多款热门大型网游的网龙在香港上市。可以说,2007年中国互联网掀起了自1999-2000年(新浪、搜狐、网易、中华网等)、2004-2005年(盛大、九城、百度、携程等)以来的第三波上市热潮。同时,中国互联网公司的股价在今年也大幅攀升,总市值从第一波的10亿美元,膨胀到近700亿美元。
与此同时,无论业内专业人士还是对此关注的投资人,多数认为由于2008年奥运的推动,国内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将迎接一个更大的历史性机遇。
相应的,在流动性过剩的今天,互联网成为不少潜在投资人首选的投资方向。因为其目前呈现出的某些特点优于绝大多数传统行业,适于以个人为创业主体,包括:进入门槛低、高风险高回报、创意评价领先于收益评价等。这些潜在的认识也从某种角度揭示着互联网行业的现状。
一方面是资本市场的热捧,一方面是投资欲望的蔓延,但与预想中的繁荣景象相反,互联网行业的投资状况并未因此而转变。第三次高潮带来更多的是对互联网行业理性的审视。
渐趋理性的互联网投资
每一波互联网高潮都造就一批财富神话,这也是最吸引投资的地方。应该说,互联网的财富模式完全抛弃了过往各种产业滚动财富积累的模式。从一开始,互联网企业走的就是利用资本市场快速放大的路子。最为人津津乐道也最夸张的就是当Youtube被估值16亿美元的时候,甚至还不清楚自己的盈利模式。而同时互联网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也完全颠覆了以往以PE估值的传统价值投资理念。尽管与传统不符,但网络企业乃至互联网行业就这样轰轰烈烈的壮大起来。
事实上,绝大多数成功的互联网企业都采用的这一模式。这也使人们把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历程普遍认知为:寻找种子基金——寻找风险投资——在风险投资商的协助下上市融资。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巨头们都是资本高手。另一个常被引用的说法是:“互联网是一个多数企业从诞生就是为了出售的行业”。
但这一模式越来越不好复制。
根据ChinaVenture统计数据,自2006年以来,中国互联网行业投资规模占创投市场总规模比例一直呈下降趋势。
2006年中国创投市场掀起互联网投资高潮。2006年上半年互联网案例数量占中国创投总数的43.9%;2006年下半年渐趋理性,互联网投资案例数量所占比例没有呈现高速增长趋势反而略有下降,为41.1%;2007年上半年互联网投资案例所占比例出现大幅度下降,降至32.0%。
在投资金额方面,互联网占中国创投总额比例也由2006年上半年的41.3%逐步下降至2006下半年的36.8%,至2007年上半年大幅度下降至27.3%。
而到11月,这一比例继续大幅下降。投资金额占中国创投市场投资总金额的18.4%,案例数量比重为13.3%(非TMT,不包含传媒娱乐)。
不得不说,这中间还影射出阿里巴巴成功上市的影响。易观国际发布的《2007年10月中国风险投资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最黯淡的10月,包括互联网在内的TMT行业仅有一家获得风险投资,投资规模也仅有200万美元。投资金额占中国创投市场投资总额不足1%,案例数量仅为中国创投市场总量的3.3%。
曾经在媒体上看到张向宁有一句话“也许如今整个互联网产业变得理性了,但是互联网的投资从来没有理性过。”这句话的后半部分终于也要到作出修改的时候了。
VC们的谨慎业内曾有多种分析,包括市场已初步成型,龙头企业已经竖起市场壁垒,寻找优质新项目的难度大大增加;企业的市场价格背离了其真实的投资价值,PE值不断抬高;以及医疗、教育、娱乐、连锁、新能源等其他领域的分流等等。但所有的分析都会在开篇就提出“互联网企业的赢利模式不明晰”的问题。
新媒体——阶段性定位还是最终定位
中国的互联网行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早已经尝试摸索了各种盈利模式。资本市场和投资人的日趋理性也要求网络公司上市要有完整的运营架构、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持续的盈利记录。前后几批成功上市网络公司也都已经形成稳定成熟的盈利模式。事实上,现在拿着计划书面对VC,再侃侃而谈渠道、流量以及其他理念性的东西已经没有成功的希望了。你一样要说明你准备怎么赚钱以及能赚多少钱。
应该说,盈利模式不清晰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但取而代之的是盈利模式的狭窄。
曾经有文章将互联网的盈利模式归纳为七十七种,但大而话之,我们认为主要为三种:1、以提供发布平台为主的营销推广模式,业务形态主要表现为网络广告;2、以提供服务进以收费的内容运营模式,业务形态主要为网络游戏和以短信、彩铃为代表的增值服务;3、以提供信息交互平台为基础的中介服务模式,业务形态主要为电子商务。
抛开投资门槛较高而逐鹿同样异常激烈的网络游戏和日益衰落的增值服务模式,我们可以发现,其他模式中,网络作为信息交互平台的特征被无限强化。一切的价值都产生于快速和巨量的信息流之间。而每一个想投资网络的人也都首重打造巨量的信息流。新媒体——这就是目前绝大多数网站的定位依据。广告收入或者应该说是信息发布收入——也构成了互联网行业的收入主体。
对此,我们并没有任何语带不屑的意味。媒体的特征本就是互联网最基础的特征。但延续这一思路,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困扰着网络的后来者:广告收入能保证多少网站的生存?
由于是新兴行业,缺乏权威的行业统计数字,很多问题我们只能依靠一些凤毛麟角的信息作一管窥。
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07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我国网络广告收入达49.8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50.91%。而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DCCI)在年中发布的2007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市场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营收规模达32.7亿元,预计2007年全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整体规模将达76.23亿元。
而百度、腾讯、新浪、搜狐、网易五大公司今年二季度广告市场总体收入规模达1.43亿美元,即超过十亿元。据此推算,这五大公司将占有网络广告总市场的60%以上。
而中国有多少家网站?2006年2月15日 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在公开场合介绍称,2005年末中国网站数量约70万个。而2001年时是23万个,每年增加10万个以上。
所以,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源,想靠打造点击,依托广告生存是一大难题。表面看来,网络的投入门槛不高,但网络龙头们用了十年时间营造的市场壁垒已经不是用资金就能突破的。
更令人不安的是网络区别与传统媒体的是他具有近乎无限的容量。电视台有时间的限制,纸媒有篇幅的限制,而网络的空间是无限的。无限的同时,这些巨头都根据位置纵深打造了一套几乎从几千到几万乃至更高价格的全覆盖内容体系和报价体系,而在同类竞争时,他们的优势无疑是明显的。从某个角度讲,现在还可以做细分市场的规划是因为这些网络巨头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或不够重视而产生的遗漏点,而一旦其重视的领域,中小网络企业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当然,希望最终被其收购的例外。
电子商务领域也是如此。马云一直坚持的跑马圈地今天看是极具前瞻性的。
如果我们将互联网的应用本质最终定义在“新媒体”这一定位上,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最初的市场划分已经完成。互联网行业依然是一个快速成长的新兴行业,网络广告也依然可以保持每年50%以上的增长,但这种成长并非能够利益均摊到行业中的大部分哪怕是一部分企业中,而是向极少数优势企业集中。
但我们坚定认为这只会是一个阶段性现象。互联网在颠覆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目前的各种商业模式中,传统的也是占据社会主流和主体位置的经济体都还没有参与进来。当新的技术或新的创意出现,能够将互联网和传统产业有机的结合起来,互联网发展的高潮才会真正到来。
传统产业的***
现在很多网络企业的业务模式中都隐约浮动着传统产业的影子,最成功的无疑是电子商务类网站,比如当当,卓越。对此的研究也最早和最深入,而其基础是成本。传统的商业模型转变为互联网的商业模型时,它的边际成本可能会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九十地下降,这时候,可以为十个客户服务,也可以同时为一百个客户服务。而由此冲击的是商业的根本——价格。随着互联网在国内的发展,信用保障、支付手段、推广方式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暂时而言,商业是网络化最快的一个行业。
目前和互联网结合较紧密的还有旅游、人力资源管理、地产等少数几个行业。但即使在这些行业,真正网络化的份额也不高。而更多的只是一个苗头,比如曾被认为是互联网和农业结合的大枣网。
尽管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并不普遍,但还是有例子告诉我们这种融合是完全可能而且利益前景广阔的,比如携程+如家。
另一个例子是爱康网。今年8月,爱康网合并了拥有体检中心实体的国宾体检,四个月后获得2500万美元风险投资,计划在未来一年内将体检医疗中心从10个扩展到20家以上,并在全国主要城市建立80家以上中高端大型体检、医疗中心。
归根结底,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终究要与代表了真实需求的传统行业结合。互联网企业或许曾经喧嚣,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创业者开始思考如何以传统行业作为支撑,嫁接互联网和新的商业模式。这也许是生存的动力逼迫,但无论如何,在这次互联网上市高潮之后,我们很高兴的看到整个行业在静静的思考。
这一事件还标志了互联网第三次上市高峰的到来。从06年12月15日起,国内最大行业B2B运营商网盛科技在深圳A股首发上市重燃互联网公司上市热潮起,到今年7月27日,完美时空正式登陆纳斯达克;10月9日,国内最老牌的软件企业金山在香港联交所挂牌;11月1日,史玉柱旗下的网游企业巨人网络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11月2日,运营多款热门大型网游的网龙在香港上市。可以说,2007年中国互联网掀起了自1999-2000年(新浪、搜狐、网易、中华网等)、2004-2005年(盛大、九城、百度、携程等)以来的第三波上市热潮。同时,中国互联网公司的股价在今年也大幅攀升,总市值从第一波的10亿美元,膨胀到近700亿美元。
与此同时,无论业内专业人士还是对此关注的投资人,多数认为由于2008年奥运的推动,国内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将迎接一个更大的历史性机遇。
相应的,在流动性过剩的今天,互联网成为不少潜在投资人首选的投资方向。因为其目前呈现出的某些特点优于绝大多数传统行业,适于以个人为创业主体,包括:进入门槛低、高风险高回报、创意评价领先于收益评价等。这些潜在的认识也从某种角度揭示着互联网行业的现状。
一方面是资本市场的热捧,一方面是投资欲望的蔓延,但与预想中的繁荣景象相反,互联网行业的投资状况并未因此而转变。第三次高潮带来更多的是对互联网行业理性的审视。
渐趋理性的互联网投资
每一波互联网高潮都造就一批财富神话,这也是最吸引投资的地方。应该说,互联网的财富模式完全抛弃了过往各种产业滚动财富积累的模式。从一开始,互联网企业走的就是利用资本市场快速放大的路子。最为人津津乐道也最夸张的就是当Youtube被估值16亿美元的时候,甚至还不清楚自己的盈利模式。而同时互联网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也完全颠覆了以往以PE估值的传统价值投资理念。尽管与传统不符,但网络企业乃至互联网行业就这样轰轰烈烈的壮大起来。
事实上,绝大多数成功的互联网企业都采用的这一模式。这也使人们把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历程普遍认知为:寻找种子基金——寻找风险投资——在风险投资商的协助下上市融资。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巨头们都是资本高手。另一个常被引用的说法是:“互联网是一个多数企业从诞生就是为了出售的行业”。
但这一模式越来越不好复制。
根据ChinaVenture统计数据,自2006年以来,中国互联网行业投资规模占创投市场总规模比例一直呈下降趋势。
2006年中国创投市场掀起互联网投资高潮。2006年上半年互联网案例数量占中国创投总数的43.9%;2006年下半年渐趋理性,互联网投资案例数量所占比例没有呈现高速增长趋势反而略有下降,为41.1%;2007年上半年互联网投资案例所占比例出现大幅度下降,降至32.0%。
在投资金额方面,互联网占中国创投总额比例也由2006年上半年的41.3%逐步下降至2006下半年的36.8%,至2007年上半年大幅度下降至27.3%。
而到11月,这一比例继续大幅下降。投资金额占中国创投市场投资总金额的18.4%,案例数量比重为13.3%(非TMT,不包含传媒娱乐)。
不得不说,这中间还影射出阿里巴巴成功上市的影响。易观国际发布的《2007年10月中国风险投资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最黯淡的10月,包括互联网在内的TMT行业仅有一家获得风险投资,投资规模也仅有200万美元。投资金额占中国创投市场投资总额不足1%,案例数量仅为中国创投市场总量的3.3%。
曾经在媒体上看到张向宁有一句话“也许如今整个互联网产业变得理性了,但是互联网的投资从来没有理性过。”这句话的后半部分终于也要到作出修改的时候了。
VC们的谨慎业内曾有多种分析,包括市场已初步成型,龙头企业已经竖起市场壁垒,寻找优质新项目的难度大大增加;企业的市场价格背离了其真实的投资价值,PE值不断抬高;以及医疗、教育、娱乐、连锁、新能源等其他领域的分流等等。但所有的分析都会在开篇就提出“互联网企业的赢利模式不明晰”的问题。
新媒体——阶段性定位还是最终定位
中国的互联网行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早已经尝试摸索了各种盈利模式。资本市场和投资人的日趋理性也要求网络公司上市要有完整的运营架构、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持续的盈利记录。前后几批成功上市网络公司也都已经形成稳定成熟的盈利模式。事实上,现在拿着计划书面对VC,再侃侃而谈渠道、流量以及其他理念性的东西已经没有成功的希望了。你一样要说明你准备怎么赚钱以及能赚多少钱。
应该说,盈利模式不清晰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但取而代之的是盈利模式的狭窄。
曾经有文章将互联网的盈利模式归纳为七十七种,但大而话之,我们认为主要为三种:1、以提供发布平台为主的营销推广模式,业务形态主要表现为网络广告;2、以提供服务进以收费的内容运营模式,业务形态主要为网络游戏和以短信、彩铃为代表的增值服务;3、以提供信息交互平台为基础的中介服务模式,业务形态主要为电子商务。
抛开投资门槛较高而逐鹿同样异常激烈的网络游戏和日益衰落的增值服务模式,我们可以发现,其他模式中,网络作为信息交互平台的特征被无限强化。一切的价值都产生于快速和巨量的信息流之间。而每一个想投资网络的人也都首重打造巨量的信息流。新媒体——这就是目前绝大多数网站的定位依据。广告收入或者应该说是信息发布收入——也构成了互联网行业的收入主体。
对此,我们并没有任何语带不屑的意味。媒体的特征本就是互联网最基础的特征。但延续这一思路,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困扰着网络的后来者:广告收入能保证多少网站的生存?
由于是新兴行业,缺乏权威的行业统计数字,很多问题我们只能依靠一些凤毛麟角的信息作一管窥。
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07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我国网络广告收入达49.8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50.91%。而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DCCI)在年中发布的2007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市场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营收规模达32.7亿元,预计2007年全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整体规模将达76.23亿元。
而百度、腾讯、新浪、搜狐、网易五大公司今年二季度广告市场总体收入规模达1.43亿美元,即超过十亿元。据此推算,这五大公司将占有网络广告总市场的60%以上。
而中国有多少家网站?2006年2月15日 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在公开场合介绍称,2005年末中国网站数量约70万个。而2001年时是23万个,每年增加10万个以上。
所以,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源,想靠打造点击,依托广告生存是一大难题。表面看来,网络的投入门槛不高,但网络龙头们用了十年时间营造的市场壁垒已经不是用资金就能突破的。
更令人不安的是网络区别与传统媒体的是他具有近乎无限的容量。电视台有时间的限制,纸媒有篇幅的限制,而网络的空间是无限的。无限的同时,这些巨头都根据位置纵深打造了一套几乎从几千到几万乃至更高价格的全覆盖内容体系和报价体系,而在同类竞争时,他们的优势无疑是明显的。从某个角度讲,现在还可以做细分市场的规划是因为这些网络巨头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或不够重视而产生的遗漏点,而一旦其重视的领域,中小网络企业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当然,希望最终被其收购的例外。
电子商务领域也是如此。马云一直坚持的跑马圈地今天看是极具前瞻性的。
如果我们将互联网的应用本质最终定义在“新媒体”这一定位上,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最初的市场划分已经完成。互联网行业依然是一个快速成长的新兴行业,网络广告也依然可以保持每年50%以上的增长,但这种成长并非能够利益均摊到行业中的大部分哪怕是一部分企业中,而是向极少数优势企业集中。
但我们坚定认为这只会是一个阶段性现象。互联网在颠覆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目前的各种商业模式中,传统的也是占据社会主流和主体位置的经济体都还没有参与进来。当新的技术或新的创意出现,能够将互联网和传统产业有机的结合起来,互联网发展的高潮才会真正到来。
传统产业的***
现在很多网络企业的业务模式中都隐约浮动着传统产业的影子,最成功的无疑是电子商务类网站,比如当当,卓越。对此的研究也最早和最深入,而其基础是成本。传统的商业模型转变为互联网的商业模型时,它的边际成本可能会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九十地下降,这时候,可以为十个客户服务,也可以同时为一百个客户服务。而由此冲击的是商业的根本——价格。随着互联网在国内的发展,信用保障、支付手段、推广方式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暂时而言,商业是网络化最快的一个行业。
目前和互联网结合较紧密的还有旅游、人力资源管理、地产等少数几个行业。但即使在这些行业,真正网络化的份额也不高。而更多的只是一个苗头,比如曾被认为是互联网和农业结合的大枣网。
尽管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并不普遍,但还是有例子告诉我们这种融合是完全可能而且利益前景广阔的,比如携程+如家。
另一个例子是爱康网。今年8月,爱康网合并了拥有体检中心实体的国宾体检,四个月后获得2500万美元风险投资,计划在未来一年内将体检医疗中心从10个扩展到20家以上,并在全国主要城市建立80家以上中高端大型体检、医疗中心。
归根结底,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终究要与代表了真实需求的传统行业结合。互联网企业或许曾经喧嚣,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创业者开始思考如何以传统行业作为支撑,嫁接互联网和新的商业模式。这也许是生存的动力逼迫,但无论如何,在这次互联网上市高潮之后,我们很高兴的看到整个行业在静静的思考。
liaowang04- 帖子数 : 88
注册日期 : 08-02-05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