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新基石──移动支付的现状与未来
电子商务新基石──移动支付的现状与未来
电子商务新基石──移动支付的现状与未来
--------------------------------------------------------------------------------
发布时间:20070907 作者:郑晓平 转载出处:卓望通讯 录入:雷
--------------------------------------------------------------------------------
作为移动增值业务与金融支付手段的结合,移动支付使得商务社会中的支付手段再上层楼。从2000年中国移动和工商银行联合推出手机银行开始,到2003年中国移动和中国银联合资成立提供手机钱包服务的专业化移动支付服务商──北京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这期间,更出现了众多基于银行主导或第三方平台主导的移动支付业务。一时间,各种移动支付业务争奇斗艳。而实现这些移动支付业务的技术亦是异彩纷呈:接入移动支付平台的技术有***S、WAP、IVR、USSD等,其中***S、IVR受众面更广;手机与商家直接支付的技术方式有红外、蓝牙、RFID、NFC等等,其中RFID与NFC则是目前焦点。
国内外进展
从国外来看,现有移动支付业务的实现技术各有侧重。就整体发展水平而言,日韩推行的移动支付颇为成功,欧美国家则有待进一步推进。
2001年,韩国SK电信联合五家卡类组织共同推出MONETA移动支付业务,并于2004年8月将其移动支付业务整合成“M-BANK”新品牌,该业务可以实现信用卡、公共汽车卡及地铁卡等的电子化支付;KTF也推出一项类似于MONETA的移动支付专门服务子品牌──K-merce,主要针对25岁以上的用户,提供保险、彩票、电子钱包等服务。2004年,日本运营商NTT DoCoMo发布了Felica手机电子钱包业务。截至2004年11月,包括航空公司在内约有46家公司提供FeliCa业务,DoCoMo累计售出78万台FeliCa兼容终端;发展至2005年时,全日本共有1.2万家商场使用;2005年4月底用户就已经超过300多万。2006年DoCoMo表示将推出的信用卡支付服务“Osaifu-Keitai”,以推动其具有支付功能的新手机的使用。竞争对手KDDI为与之抗衡,也于2005年底推出了Felica手机业务。
在欧美,移动支付特别集中在交通和体育等方面:德国的RMV交通公司从2005年4月起推出用以购买市内大巴票的NFC手机;荷兰足球俱乐部足球爱好者可使用NFC手机充当指定运动场的门禁卡和票务卡,也可实现在运动场附近的快餐店和纪念品商店的购物功能;美国亚特兰大皇家菲利浦斯球馆于2005年12月推出NFC手机测试,球迷们可以用其在特许经营店和服装店内购物。
目前,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技术环境对移动支付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详细的PEST分析参见图1:
图1 移动支付PEST模型
结合移动支付的以往发展并预测其发展趋势,我们可以把国内移动支付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年-2004年,移动支付发展启动期,技术实现方式百花齐放,三种产业链模式(分别以运营商、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主导)先后亮相,主推者开始培育用户使用习惯;第二阶段:2005年-2009年:移动支付发展期,RFID和NFC技术凸显优势,用户规模有所扩展,特别是奥运会的推动,在奥运会各承办城市可能掀起移动支付的试用高潮,这一阶段更是移动运营商发展该业务的最佳时期;第三阶段:2010年以后,移动支付成熟期,业务提供日益丰富、功能完善,用户使用逐渐普及。
而中国移动的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也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从2000年开始的试点与2003年的大规模试商用,都集中在缴税、缴纳公共事业费用、彩票投注等业务;而到了2006年,中国移动开始陆续在浙江、辽宁等地推出了“移动商城”,着力于开创一种新的平台空间,这种基于手机的购物中心的整合,使用户在能够更方便更实在地体会到移动支付的特性。目前虽然移动支付的发展也有不少年头,但移动运营商仍然将其作为一种导入期的产品进行培养与拓展,未来随着移动商务的发展以及移动技术的完善,移动支付必将成为移动运营商拳头增值业务之一。
产业模式之争
目前移动支付根据主导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产业模式,见表1::
表1 移动支付三种运营模式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三种模式各有千秋。首先是移动运营商主导的产业链。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其一,由于移动运营商在运营、推广增值业务等方面的丰富经验使得其在控制产业链的能力上占有绝对强势;其二,运转灵活方便,可实现手机帐户的直接支付,这种方式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其三,依托于移动运营商的网络资源优势,技术实现方便。
就目前移动运营商发展的移动支付业务而言,主要还存在以下若干不足之处:首先,从宏观环境上看,由于支付业务涉及到一些相关金融政策,移动运营商将直面政策风险,例如银监会于2006年年初将手机银行纳入监管体系,主要意图就是削弱运营商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上的影响力,强调商业银行接口的重要性,保证金融机构在产业链中的核心角色;其次,运营商自身条件的限制,毕竟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支付业务,并不是移动运营商传统强项,运营商对业务的理解与运营有待逐步完善:例如2003年浙江移动推出的浙江福利彩票的购买业务,由移动独立运营,支持语音、短信移动支付方式,并单独设立连接Boss的代收平台,虽然用户注册比较方便,但运营反应一般;第三,对于用户而言,相对银行传统支付体系的封闭性,移动网络是开放性,安全隐患让用户在潜意识里对移动支付有一种排斥;加上短信欺诈行为还屡禁不止,移动用户的担心自然难以避免。
在国外,移动运营商主导的移动支付产业链最为强势,比如NTT DoCoMo就是通过一系列收购活动从而主控移动支付的产业链:先是收购三井住友金融集团信用卡部门34%的股份,借机进入开放式发卡市场;2006年2月,又收购了瑞穗银行信用卡业务18%的股份,开始将手机钱包与信用卡捆绑;3月,购买日本第二大便利连锁商店Lawson2%的股份;4月,推出iD品牌的移动信用卡,正式进入消费信贷领域。DoCoMo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举动把产业链的相关环节紧密地掌控在自己手中,更好地推动了其移动支付业务发展。而中国移动资金实力雄厚,并也在进行对增值业务产业链上一些关键环节进行收购,诸如中国移动收购凤凰卫视部分股份,从而增强对移动增值业务更好的完善与推进,但面对中国金融政策,中国移动似乎还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策略来绕过这个政策壁垒。
而相对移动运营商主导的产业链,其他两种模式的产业链目前在国内的影响还是稍逊一筹。在银行主导的产业链里,银行凭借现金、信用卡及支票为基础的支付系统,专网的安全性足以让用户放心。然而,该业务银行之间不能实现互联互通,用户被锁定于开办该业务的银行,不能享受其他银行的服务;而第三方主导的产业链,虽然综合了众多金融机构与移动运营商,可以吸引更多商家加盟,有利于用户规模的扩展;但国内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实力偏弱,缺乏品牌吸引力。而且从盈利分析的角度看,第三方支付平台从其主导的移动支付模式中获利最少,而且由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降价竞争行为,更是导致了利润率进一步下降。
三种模式各具特色,在移动支付发展的初期,运营商主导的产业链无疑是主流,而随着该业务的逐渐的发展和成熟,第三方支付模式也将兴起。无论何种模式主导,移动支付业务毕竟是一种需要行业合作的业务,况且我国的移动支付业务尚处于初期市场培育和推广阶段,更需要构建一个由移动运营商、移动支付平台运营商、商户、银行、最终用户等环节组成的产业价值链,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商业模式。
技术趋势
目前,基于短信方式的移动支付已经相对完善,而基于其他技术特别是非接触类技术的移动支付乃是未来发展趋势。但不同运营主体关注的实现技术各不相同,其中移动运营商和银行联手的模式着重在2.5G网络并希望在将来的3G网络上开发更多的业务;非接触类支付方式(RFID和NFC)也是其关注的研究方向。
RFID和NFC是近期最引人注目的移动支付实现技术,但目前在国内都处于萌芽阶段。除了手机识别功能外,RFID在移动通信领域的主要应用就是移动支付。内置了RFID芯片的手机,支持各种零售、电子票务、消费等非接触式支付,此时手机可以即是一种电子货币,可代替信用卡或者公交一卡通实现付费功能。上文提到的FeliCa业务就是通过RFID手机为用户提供支付服务。这种技术基于的是一种实时付费的模式,而短信形式的移动付费则无法实时。同时,这种具有此类功能的手机将会要求用户设置多重密码,包括开机密码、银行卡信息密码,加密技术也将更加先进,芯片将与手机SIM连接,如果手机丢失其他人将无法使用,也无法查阅机主的个人信息。中国移动正在加强RFID技术的研究和跟踪,基于移动RFID技术的移动支付于年底将在湖南首次推出,尽管此前湖南移动已经推出手机钱包业务,但中国移动似乎并不排除将来移动支付业务多种技术并存。
而NFC本身也属于RFID的一种,但其融合的特性使无线芯片卡获得更专注一致的发展。NFC除了提供识别和数据传输外,其付费功能也成为运营商关注焦点。2006年6月,厦门移动在厦门启动中国第一个NFC手机支付现场试验,目前用户已经激增到150万,类似的测试还将扩展到中国其他大城市。中国移动已成立研究小组负责对NFC商用的准备工作,在未来几个月将在国内进行地铁与银行领域的试点。
对于移动支付未来的技术实现方式,我们认为短期内多种技术实现继续共存,比如国内运营商将采用移动网络和近距离通信双管齐下的方式推进;而从长期看,现在应用较多的短信支付可能逐渐被基于非接触类的技术所替代:毕竟当用户以短信形式进行移动支付时,不仅要逐字输入信息,还必须记住短信接入码,并等待运营商的确认信息,实现时间很不确定。相对而言,非接触类技术应用的优势已经凸现。例如,日本FeliCa卡能够极大地方便用户操作,更容易吸引用户,其市场规模也是有目共睹。所以,我们可以预见,近距离非接触技术将成为未来移动支付业务的主流。
国内潜在用户分析
移动支付目前提供的主要业务有缴费类(手机话费、话费充值、公用事业缴费等)、购物类(手机订报、手机购电影票、购买IP卡等)和理财类(财务查询、手机投保等)三种类型。不同的业务类型将定位于不同的用户群体,根据我们的调研,这两类人群的大多数介于20岁—30岁,占到使用过移动支付业务人群的72%:一类是全球通用户,这类用户大多数为商务人士,无暇缴费或理财等,此时移动支付省时方便的特性就很好地满足了这类用户的需求;而另一类属于休闲前卫的动感地带用户,他们富有新奇心,喜欢尝试新业务,并且由于这类人群较多使用下载图铃、手机游戏等移动增值业务,就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移动支付来实现。
在对国内未使用过移动支付的手机用户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用户不使用该业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是对安全性缺乏信任,占调查样本的30%;其次是认可度不高,认为该业务没有必要的约占25%;再次是用户认为移动支付的知名度不高,约占16%。
针对调查中反应出的问题,我们认为:首先,移动网络的非专网性以及手机欺诈(特别是短信欺诈)的不良影响是用户担心的源头,解决的方法无外乎几种:第一是从技术层面上,注重提升安全防盗技术,多管齐下;第二逐步规范SP的不规范操作,恢复用户对手机增值业务服务质量和安全性的信心;第三是在业务发展初期倾向小额支付,这是在技术无法保障之时所能采用的最保守方法;第四,寻找第三方公司保管手机密钥,保存用户的消费信息。用户一旦丢失手机,只需对手机卡进行挂失,第三方公司可立即锁定手机卡,用户重新补办,即能返回一张保存记录的新卡。但就目前情况而言,第四种方法的实现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此外,不可否认,移动支付作为新兴业务想得到用户认知和认可普遍都需要有不可预知长短的培育期,运营商等运营主体只有对用户进行引导,让用户亲身免费体验移动支付的方便性,从而培养出用户对该业务的使用习惯。
从移动支付终端现实情况来看,便捷、快速和时尚的特点无疑是其发展前景的内在动力;而我国超4亿的庞大手机用户群则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基础。随着3G时代的到来,移动支付技术不断提升,移动支付有望更加快速、便捷地完成支付过程,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移动支付产业链各环节自身的完善和紧密合作也将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全面发展。
http://www.spforum.net/Files/nPic_0797134961372.jpg[/img]
--------------------------------------------------------------------------------
发布时间:20070907 作者:郑晓平 转载出处:卓望通讯 录入:雷
--------------------------------------------------------------------------------
作为移动增值业务与金融支付手段的结合,移动支付使得商务社会中的支付手段再上层楼。从2000年中国移动和工商银行联合推出手机银行开始,到2003年中国移动和中国银联合资成立提供手机钱包服务的专业化移动支付服务商──北京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这期间,更出现了众多基于银行主导或第三方平台主导的移动支付业务。一时间,各种移动支付业务争奇斗艳。而实现这些移动支付业务的技术亦是异彩纷呈:接入移动支付平台的技术有***S、WAP、IVR、USSD等,其中***S、IVR受众面更广;手机与商家直接支付的技术方式有红外、蓝牙、RFID、NFC等等,其中RFID与NFC则是目前焦点。
国内外进展
从国外来看,现有移动支付业务的实现技术各有侧重。就整体发展水平而言,日韩推行的移动支付颇为成功,欧美国家则有待进一步推进。
2001年,韩国SK电信联合五家卡类组织共同推出MONETA移动支付业务,并于2004年8月将其移动支付业务整合成“M-BANK”新品牌,该业务可以实现信用卡、公共汽车卡及地铁卡等的电子化支付;KTF也推出一项类似于MONETA的移动支付专门服务子品牌──K-merce,主要针对25岁以上的用户,提供保险、彩票、电子钱包等服务。2004年,日本运营商NTT DoCoMo发布了Felica手机电子钱包业务。截至2004年11月,包括航空公司在内约有46家公司提供FeliCa业务,DoCoMo累计售出78万台FeliCa兼容终端;发展至2005年时,全日本共有1.2万家商场使用;2005年4月底用户就已经超过300多万。2006年DoCoMo表示将推出的信用卡支付服务“Osaifu-Keitai”,以推动其具有支付功能的新手机的使用。竞争对手KDDI为与之抗衡,也于2005年底推出了Felica手机业务。
在欧美,移动支付特别集中在交通和体育等方面:德国的RMV交通公司从2005年4月起推出用以购买市内大巴票的NFC手机;荷兰足球俱乐部足球爱好者可使用NFC手机充当指定运动场的门禁卡和票务卡,也可实现在运动场附近的快餐店和纪念品商店的购物功能;美国亚特兰大皇家菲利浦斯球馆于2005年12月推出NFC手机测试,球迷们可以用其在特许经营店和服装店内购物。
目前,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技术环境对移动支付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详细的PEST分析参见图1:
图1 移动支付PEST模型
结合移动支付的以往发展并预测其发展趋势,我们可以把国内移动支付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年-2004年,移动支付发展启动期,技术实现方式百花齐放,三种产业链模式(分别以运营商、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主导)先后亮相,主推者开始培育用户使用习惯;第二阶段:2005年-2009年:移动支付发展期,RFID和NFC技术凸显优势,用户规模有所扩展,特别是奥运会的推动,在奥运会各承办城市可能掀起移动支付的试用高潮,这一阶段更是移动运营商发展该业务的最佳时期;第三阶段:2010年以后,移动支付成熟期,业务提供日益丰富、功能完善,用户使用逐渐普及。
而中国移动的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也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从2000年开始的试点与2003年的大规模试商用,都集中在缴税、缴纳公共事业费用、彩票投注等业务;而到了2006年,中国移动开始陆续在浙江、辽宁等地推出了“移动商城”,着力于开创一种新的平台空间,这种基于手机的购物中心的整合,使用户在能够更方便更实在地体会到移动支付的特性。目前虽然移动支付的发展也有不少年头,但移动运营商仍然将其作为一种导入期的产品进行培养与拓展,未来随着移动商务的发展以及移动技术的完善,移动支付必将成为移动运营商拳头增值业务之一。
产业模式之争
目前移动支付根据主导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产业模式,见表1::
表1 移动支付三种运营模式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三种模式各有千秋。首先是移动运营商主导的产业链。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其一,由于移动运营商在运营、推广增值业务等方面的丰富经验使得其在控制产业链的能力上占有绝对强势;其二,运转灵活方便,可实现手机帐户的直接支付,这种方式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其三,依托于移动运营商的网络资源优势,技术实现方便。
就目前移动运营商发展的移动支付业务而言,主要还存在以下若干不足之处:首先,从宏观环境上看,由于支付业务涉及到一些相关金融政策,移动运营商将直面政策风险,例如银监会于2006年年初将手机银行纳入监管体系,主要意图就是削弱运营商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上的影响力,强调商业银行接口的重要性,保证金融机构在产业链中的核心角色;其次,运营商自身条件的限制,毕竟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支付业务,并不是移动运营商传统强项,运营商对业务的理解与运营有待逐步完善:例如2003年浙江移动推出的浙江福利彩票的购买业务,由移动独立运营,支持语音、短信移动支付方式,并单独设立连接Boss的代收平台,虽然用户注册比较方便,但运营反应一般;第三,对于用户而言,相对银行传统支付体系的封闭性,移动网络是开放性,安全隐患让用户在潜意识里对移动支付有一种排斥;加上短信欺诈行为还屡禁不止,移动用户的担心自然难以避免。
在国外,移动运营商主导的移动支付产业链最为强势,比如NTT DoCoMo就是通过一系列收购活动从而主控移动支付的产业链:先是收购三井住友金融集团信用卡部门34%的股份,借机进入开放式发卡市场;2006年2月,又收购了瑞穗银行信用卡业务18%的股份,开始将手机钱包与信用卡捆绑;3月,购买日本第二大便利连锁商店Lawson2%的股份;4月,推出iD品牌的移动信用卡,正式进入消费信贷领域。DoCoMo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举动把产业链的相关环节紧密地掌控在自己手中,更好地推动了其移动支付业务发展。而中国移动资金实力雄厚,并也在进行对增值业务产业链上一些关键环节进行收购,诸如中国移动收购凤凰卫视部分股份,从而增强对移动增值业务更好的完善与推进,但面对中国金融政策,中国移动似乎还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策略来绕过这个政策壁垒。
而相对移动运营商主导的产业链,其他两种模式的产业链目前在国内的影响还是稍逊一筹。在银行主导的产业链里,银行凭借现金、信用卡及支票为基础的支付系统,专网的安全性足以让用户放心。然而,该业务银行之间不能实现互联互通,用户被锁定于开办该业务的银行,不能享受其他银行的服务;而第三方主导的产业链,虽然综合了众多金融机构与移动运营商,可以吸引更多商家加盟,有利于用户规模的扩展;但国内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实力偏弱,缺乏品牌吸引力。而且从盈利分析的角度看,第三方支付平台从其主导的移动支付模式中获利最少,而且由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降价竞争行为,更是导致了利润率进一步下降。
三种模式各具特色,在移动支付发展的初期,运营商主导的产业链无疑是主流,而随着该业务的逐渐的发展和成熟,第三方支付模式也将兴起。无论何种模式主导,移动支付业务毕竟是一种需要行业合作的业务,况且我国的移动支付业务尚处于初期市场培育和推广阶段,更需要构建一个由移动运营商、移动支付平台运营商、商户、银行、最终用户等环节组成的产业价值链,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商业模式。
技术趋势
目前,基于短信方式的移动支付已经相对完善,而基于其他技术特别是非接触类技术的移动支付乃是未来发展趋势。但不同运营主体关注的实现技术各不相同,其中移动运营商和银行联手的模式着重在2.5G网络并希望在将来的3G网络上开发更多的业务;非接触类支付方式(RFID和NFC)也是其关注的研究方向。
RFID和NFC是近期最引人注目的移动支付实现技术,但目前在国内都处于萌芽阶段。除了手机识别功能外,RFID在移动通信领域的主要应用就是移动支付。内置了RFID芯片的手机,支持各种零售、电子票务、消费等非接触式支付,此时手机可以即是一种电子货币,可代替信用卡或者公交一卡通实现付费功能。上文提到的FeliCa业务就是通过RFID手机为用户提供支付服务。这种技术基于的是一种实时付费的模式,而短信形式的移动付费则无法实时。同时,这种具有此类功能的手机将会要求用户设置多重密码,包括开机密码、银行卡信息密码,加密技术也将更加先进,芯片将与手机SIM连接,如果手机丢失其他人将无法使用,也无法查阅机主的个人信息。中国移动正在加强RFID技术的研究和跟踪,基于移动RFID技术的移动支付于年底将在湖南首次推出,尽管此前湖南移动已经推出手机钱包业务,但中国移动似乎并不排除将来移动支付业务多种技术并存。
而NFC本身也属于RFID的一种,但其融合的特性使无线芯片卡获得更专注一致的发展。NFC除了提供识别和数据传输外,其付费功能也成为运营商关注焦点。2006年6月,厦门移动在厦门启动中国第一个NFC手机支付现场试验,目前用户已经激增到150万,类似的测试还将扩展到中国其他大城市。中国移动已成立研究小组负责对NFC商用的准备工作,在未来几个月将在国内进行地铁与银行领域的试点。
对于移动支付未来的技术实现方式,我们认为短期内多种技术实现继续共存,比如国内运营商将采用移动网络和近距离通信双管齐下的方式推进;而从长期看,现在应用较多的短信支付可能逐渐被基于非接触类的技术所替代:毕竟当用户以短信形式进行移动支付时,不仅要逐字输入信息,还必须记住短信接入码,并等待运营商的确认信息,实现时间很不确定。相对而言,非接触类技术应用的优势已经凸现。例如,日本FeliCa卡能够极大地方便用户操作,更容易吸引用户,其市场规模也是有目共睹。所以,我们可以预见,近距离非接触技术将成为未来移动支付业务的主流。
国内潜在用户分析
移动支付目前提供的主要业务有缴费类(手机话费、话费充值、公用事业缴费等)、购物类(手机订报、手机购电影票、购买IP卡等)和理财类(财务查询、手机投保等)三种类型。不同的业务类型将定位于不同的用户群体,根据我们的调研,这两类人群的大多数介于20岁—30岁,占到使用过移动支付业务人群的72%:一类是全球通用户,这类用户大多数为商务人士,无暇缴费或理财等,此时移动支付省时方便的特性就很好地满足了这类用户的需求;而另一类属于休闲前卫的动感地带用户,他们富有新奇心,喜欢尝试新业务,并且由于这类人群较多使用下载图铃、手机游戏等移动增值业务,就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移动支付来实现。
在对国内未使用过移动支付的手机用户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用户不使用该业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是对安全性缺乏信任,占调查样本的30%;其次是认可度不高,认为该业务没有必要的约占25%;再次是用户认为移动支付的知名度不高,约占16%。
针对调查中反应出的问题,我们认为:首先,移动网络的非专网性以及手机欺诈(特别是短信欺诈)的不良影响是用户担心的源头,解决的方法无外乎几种:第一是从技术层面上,注重提升安全防盗技术,多管齐下;第二逐步规范SP的不规范操作,恢复用户对手机增值业务服务质量和安全性的信心;第三是在业务发展初期倾向小额支付,这是在技术无法保障之时所能采用的最保守方法;第四,寻找第三方公司保管手机密钥,保存用户的消费信息。用户一旦丢失手机,只需对手机卡进行挂失,第三方公司可立即锁定手机卡,用户重新补办,即能返回一张保存记录的新卡。但就目前情况而言,第四种方法的实现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此外,不可否认,移动支付作为新兴业务想得到用户认知和认可普遍都需要有不可预知长短的培育期,运营商等运营主体只有对用户进行引导,让用户亲身免费体验移动支付的方便性,从而培养出用户对该业务的使用习惯。
从移动支付终端现实情况来看,便捷、快速和时尚的特点无疑是其发展前景的内在动力;而我国超4亿的庞大手机用户群则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基础。随着3G时代的到来,移动支付技术不断提升,移动支付有望更加快速、便捷地完成支付过程,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移动支付产业链各环节自身的完善和紧密合作也将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全面发展。
http://www.spforum.net/Files/nPic_0797134961372.jpg[/img]
liaowang04- 帖子数 : 88
注册日期 : 08-02-05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